第四章 下焦篇
一、风温 二、温热 三、温疫 四、温毒 五、冬温
1 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邪在阳明久羁,或已下,或未下,身热面赤,口乾舌燥,甚则齿黑唇裂;脉沉实者,仍可下之;脉虚大,手足心热,甚於手足背者,加减复脉汤主之。
温邪久羁中焦,阳明阳土,未有不克少阴癸水者,或已下而阴伤,或未下而阴竭。
若实证居多,正气未至溃败,脉来沉实有力,尚可假手於一下,即伤寒论中急下以存津液之谓。
若中无结粪,邪热少而虚热多,其人脉必虚,手足心主 ,其热必甚於手足背之主表也。若再下其热,是竭其津而速之死也。
故以复脉汤复其津液,阴复则阳留,庶可不至於死也。去叁桂姜枣之补阳,加白芍收三阴之阴,故云加减复脉汤。
在仲景当日,治伤於寒者之结代,自有取於叁桂姜枣,复脉中之阳。
今治伤於温者之阳亢阴竭,不得再补其阳也。用古法而不拘用古方,医者之化裁也。
2 温病误表,津液被劫,心中震震,舌强神昏,宜复脉法,复其津液,舌上津回则生,汗自出,中无所主者,救逆汤主之。
误表动阳,心气伤则心震,心液伤则舌蹇,故宜复脉复其津液也。
若伤之太甚,阴阳有脱离之象,复脉亦不胜任,则非救逆不可。
3 温病耳聋,病系少阴,与柴胡汤者必死;六七日以後,宜复脉辈复其精。
温病无三阳经证,却有阳明腑证,三阴脏证。盖脏者,藏也,藏精者也。
温病最善伤精,三阴实当其冲,如阳明结则脾阴阳而不行,脾胃脏腑,切近相连,夫累及妻,理固然也,有急下以存津液一法。土实则水虚,浸假而累及少阴矣,耳聋不卧等证是也。水虚则木强,浸假而累及厥阴矣,目闭痉厥等证是也。
此由上及下由阳入阴之道路,学者不可不知。
按温病耳聋,灵素称其必死,岂少阳耳聋,竟至於死耶?经谓肾开窍於耳,脱精者耳聋,盖初则阳火上闭,阴精不得上承,清窍不通,继则阳亢阴竭,若再以小柴胡汤直升少阳,其势必至下竭上厥,不死何待?何时医悉以陶氏六书统治四时一切病证,而不究心於灵素难经也哉。
瑭於温病六七日以外,壮火少减,阴火内炽,耳聋者悉以复阴得效,曰宜复脉辈者,不过立法如此,临时对证,加减尽善,是所望於当其任者。
4 劳倦内伤,复感温病,六七日以外不解者,宜复脉法。
此两感治法也。
甘能益气,凡甘皆补,故宜复脉。
服二三帖後,身不热而倦甚,仍加人叁。
5 温病已汗而不得汗,已下而热不退,六七日以外,脉尚躁盛者,重与复脉汤。
已与发汗而不得汗,已与通 而热不除,其为汗下不当可知。
脉尚躁盛,邪固不为药衰,正气亦尚能与邪气分争,故须重与复脉,扶正以敌邪,正胜则生矣。
6 温病误用升散,脉结代,甚则脉两至者,重与复脉,虽有化证,後治之。
此留人治病法也,即仲景 急急当救 之义。
7 汗下後,口燥咽乾,神倦欲眠,舌赤苔老,与复脉汤。
在中焦下後与益胃汤,复胃中津液,以邪气未曾深入下焦。
若口燥咽乾,乃少阴之液,无以上供,神昏欲眠,有少阴但欲寐之象,故与复脉。
8 热邪深入,或在少阴,或在厥阴,均宜复脉。
此言复脉为热邪劫阴之总司也。
盖少阴藏精,厥阴必待少阴精足,而後能生,二经均可主以复脉者,乙癸同源也。
”加减复脉汤方甘润存津法。
炙甘草”六钱、乾地黄”六钱(1)、生白芍、麦冬”五钱不去心阿胶”三钱、麻仁”三钱(2)。水八杯,煮取八分三杯,分三次服。
剧者加甘草至一两,地黄、白芍八钱,麦冬七钱,日三夜一服。
”附注:(1)按地黄三种用法,生地者,鲜地黄未晒乾者,可入药煮用,可取汁用其性甘凉上中焦用以退热存津。乾地黄者乃生地晒乾,已为丙火炼过,去其寒凉之性,本草称其甘平。熟地制以酒与砂仁九蒸九晒而成,是又以丙火丁火合炼之也,故其性甘温。奈何今人悉以乾地黄为生地,北人并不知世有生地,佥谓乾地黄为生地,而曰寒凉指鹿为马不可不辨。
(2)按柯韵伯谓旧传麻仁者误,当系枣仁,彼从心悸动三字中看出传写之误,不为无见,今治温热有取於麻仁甘益气润去燥,故仍从麻仁。
”救逆汤方镇摄法。即於加减复脉汤内,去麻仁加生龙骨四钱,生牡蛎八钱,煎如复脉法。脉虚大欲散者,加人叁二钱。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 绿色通道
-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