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繁體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五绝网 >> 古籍文献 >> 中医古籍 >> 温病条辨 >> 正文

第五章 杂说第 2 页

www.wujue.com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3-19 12:31:26

         4风论
      内经曰:「风为百病之长」,又曰「风者,善行而数变」,夫风何以为百病之长乎?大易曰:「元者,善之长也」。盖冬至四十五日以後,夜半少阳起而立春,于立春前十五日交大寒节,而厥阴风木行令,所以疏泄一年之阳气,以布德行仁,生养万物者也。故王者功德既成以後,制礼作乐,舜人佾而宣八风,所谓四时和,八风理,而民不夭折,风非害人者也。
人之腠理密而精气足者,岂以是而病哉?而不然者,则病斯起矣。以天地生生之具,反为人受害之物,恩极大而害亦广矣。
      盖风之体不一。而风之用有殊,春风自下而上,夏风棋行空中,秋风自上而下,冬风刮地而行,其方位也,则有四正四隅此方位之合于四时八节也,立春起良方,从东北隅而来,名之曰条风,八节各随其方而起,常理也。如立春起坤方,谓之冲风,又谓之虚邪贼风,为其乘月建之虚,则其变也,春初之风则夹寒水之母气,春末之风,则带火热之子气,夏初之风,则木气未尽,而炎火渐生,长夏之风,则挟暑气湿气木气大雨而後,暴凉则挟寒水之气,久晴不雨,以其近秋也,而先行躁气,是长夏之风,无所不兼,而人则无所不病矣。初秋则挟湿气,季秋则兼寒水之气,所以报冬气也。初冬犹兼燥金之气,正冬则寒水本令,而季冬又报来春风木之气,纸鸢起矣。
      再由五运六气而推大运,如甲已之岁,其风多兼湿气,一年六气,中客气所加何气?则风亦兼其气而行令焉。然则五运六气,非风不行。风也者,六气之帅也,诸病之领袖也。故曰「百病之长也」,其数变也,奈何如夏日早南风,少移时则由西而北而东,方南风之时,则晴而热,由北而东,则雨而寒矣。
四时皆有早暮之变,不若夏日之数,而易见耳。夫夏日曰长曰化,以盛万物也。
而病亦因之而盛,阴符所谓害生於恩也。无论四时之风,皆带凉气者,木以水气母也,转化转热者,木生火也。且其体无微不入,其用无处不有,学者诚能体察风之体用,而於六淫之病,思过半矣。
      前人多守定一桂枝,以为治风之祖方,下此则以羌、防、柴、葛、为治风之要药,皆未体风之情,与内经之精义者也。
桂枝汤在伤寒书内所治之风,风兼寒者也,治风之变法也,若风之不兼寒者,则从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甘苦,治风之正法也。以辛凉为正,而甘温为变者何,风者木也,辛凉者金气,金能制木故也,风转化转热,辛凉苦甘,则化凉气也。
         5医书亦有经子史集论
      儒书有经子史集,医书亦有经子史集,灵枢、素问、神农本经、难经、伤寒论、金匮玉函经,为医门之经,而诸家注论,治验类案,本草方书等,则医之子史集也。
      经细而子史集粗,经纯而子史集杂,理固然也。学者必不可不尊经,不尊经则学无根抵,或流於异端,然尊经太过,死于句下,则为贤者过之。
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不肖者不知有经,仲景先师所谓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自汉时而已然矣。
遑问後世此道之以常不明而常不行也。
         6本论起银翘散论
      本论第一方用桂枝汤者,以初春馀寒之气未消,虽曰风温少阳紧承厥阴,厥阴根乎寒水,初起恶寒之证尚多,故仍以桂枝为首,犹时文之岭上文来脉也。
本论方法之始,实始于银翘散。
      汪按温病首桂枝,宗仲景也。再按初春少阳主令,柴胡证亦时,有果诊候确当,亦当用之,本论不载者,以世俗多妄以柴胡通治四时杂感,故不欲相混,恐致伤寒温病界限不清耳。
      吴按六气播于四时,常理也。常理也。诊病者要知夏日亦有寒病,多日亦有温病,次年春夏,尚有上年伏暑,错综变化,不可枚举,全在测证的确,本论凡例内云,除伤寒宗仲景法外,俾四时杂感,朗若列眉,後世学者,察证之时,若真知确见其为伤寒,无论何时,自当仍宗仲景,若真知六气中为何气,非伤寒者,则於本论中求之,上焦篇辨伤寒温暑疑似之间最详。
         7本论粗具规模论
      本论以前人信经太过(经谓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又以伤寒论为方法之祖,故前人遂于伤寒法中求温热中行且此病)混六气于一伤寒论中,治法悉用辛温,其明者亦自觉不合,而未能自立模范,溏衷道之不明,人之不得其死,不自揣度,而作是书,非与人争名,亦毫无求胜前贤之私心也。
      至其序论采录处,粗陈大略,未能精详,如暑证中之大顺散冷香饮子,浆水散之类,俱未收录,一以前人已有,不必屋上架屋,一以卷帙纷繁,作者既苦目力无多,观者反畏繁而不览,是以本论不过粗具三焦六淫之大概规模而已,惟望後之贤者,进而求之,引而伸之,斯愚者之大幸耳。
         8寒疫论
      世多言寒疫者,究其病状,则增寒壮热,头痛骨节烦疼,虽发热而不甚渴,时行则里巷之中,病俱相类,若役使者然,非若温病之不甚头痛骨痛而渴甚,故名曰寒疫耳。
      盖六气寒水司天在泉,或五运寒水太过之岁,或六气中,加临之客气为寒水,不论四时,或有是证,其未化热而恶寒之时,则用辛温解饥,既化热之後,如风温证者,则用辛凉清热,无二理也。
         9伪病名论
      病有一定之名,近有古无今有之伪名,盖因俗人不识本病之名,而伪造者,因而乱治,以致误人性命。如滞下,肠  ,下便脓血,古有之矣,今则反名曰痢疾,盖利者,滑利之义,古称自利者,皆泄泻通利太过之证也。滞者,淤涩不通之象,二义正相反矣。然治法尚无大  谬也。
      至妇人阴挺、阴蚀、阴痒、阴菌等证,古有明文,大抵多因于肝经郁结,湿热下注浸淫而成,近日北人名之曰  ,历考古文,并无是字焉,有是病,而治法则用一种恶劣妇人,以针刺之,或用细勺勺之,利刀割之,十割九死,衷哉。
其或间有一二刀伤不重,去血不多,病本轻微者得愈,则恣索重谢,试思前阴乃肾之部,肝经蟠结之地,冲任督三脉由此而分走前後,岂可肆用刀勾之所,甚则郁胁病,经闭寒热等证,而亦名之曰  ,无形可割,则以大针针之,在妇人犹可借口曰妇人隐疾,以妇人治之,甚至数岁之男孩,痔疮疝瘕疳疾,外感之遗邪,总而名之曰病而针之割之,更属可恶,在庸俗乡愚,信而用之,犹可说也,竟有读书明理之文人,而亦为之蛊惑,不亦怪哉。
      又如暑月中恶腹痛,若霍乱而不得吐泻,烦闷欲死,阴凝之痞证也,治以苦辛芳热则愈,或霍乱则轻,论在中焦寒湿门中,乃今世相传谓之痧证,又有绞肠痧、乌痧之名,遂致方书中亦有此等名目矣,俗治以钱刮关节使血气一分一合,数分数合而阳气行,行则通,通则痞开,痛减而愈,但愈後周十二时不可饮水,饮水得阴气之凝,则留邪在络,遇寒或怒(动厥阴)则不时举发,发则必刮也。是则痧固伪名,刮痧乃通阳之法,虽流俗之治,颇能救急,犹可也,但禁水甚难,最易留邪,无奈近日以刮痧之法刮温病。夫温病,阳邪也,刮则通阳太急,阴液立见消亡,虽後来医治得法,百无一生。吾亲见有痉而死者,有痒不可忍而死者,庸俗之习,牢不可破,岂不哀哉,此外伪名,妄治颇多,兹特举其尤者耳,若时医随口捏造伪名,南北皆有不胜胜屈指矣。呜呼,名不正,必害于事,学者可不察?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文章录入:中医五绝网    责任编辑:5jw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www.wujue.com 版权所有:中医五绝网 联系电话:0312—3901862 邮编:072761 支持单位:涿州市五绝指针疗法研究所

    电子信箱:webmaster@wujue.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信息产业 冀ICP备1102333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医;某些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共享资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