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繁體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五绝网 >> 报刊文摘 >> 中医教育 >> 正文

调整思路培养中医药创新型人才

www.wujue.com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9-25 13:08:07

□ 陈德华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

  《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是全面推进中医药创新发展的重大举措,贯彻落实《纲要》是我们每个中医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任务。《纲要》中强调,全面推进中医药创新发展关健是培养中医药创新型人才。
  反思在中医药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就目前中医药教育事业大发展的形势下,如何保证教育质量,以培养出创新型的中医药人才,提出我的几点想法。
  一、培养创新型中医药人才的思路
  1.突出创新型人才培养
  突出中医药创新教育体系是当前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指导思想。要培养创新型中医药人才,首先要加强中医药学科建设和人才成才规律的研究,加速具有创新知识结构的研究,培养具有深厚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经验,把握中医药发展规律,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并具有战略思维和组织才干的学科带头人,这是培养创新型中医药人才的新大纲。
  2.建设创新型教育体系
  建国以来中医药教育体系建设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道路,经过多次对中医药人才培养目标、人才知识结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招生对象、中西医课程关系等环节的不断总结,较完善地建立了中医药教育体系,培养了一大批中医药中、高级人才,为发展中医药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突飞猛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医药对世界影响越来越大,中医药在新时代已远远不能适应,中医药建立新体系、培养创新人才势在必行。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对整个教育环节有着深远的意义,应围绕国家在各个不同时期经济建设、社会背景、社会需求、科学技术、中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大方向制定人才知识结构与人才培养设计。
  1.适应社会需要
  我国在一个较长时间里,高等中医药人才培养缺乏直接的联系,形成了封闭式的教育模式,从而造成供需矛盾。加强社会调查是论证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根据。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就可以对中医药创新型人才知识结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学生来源素质、用人单位要求等有一个明确认识。
  2.转变传统教育思想
  当前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教学计划中,虽然开设了一部分人文科学和其他自然科的选修课,但是随着中医药科技不断发展,疾病谱的改变,要求我们根据“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制定新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开设新的课程,培养创新型人才。新的医学模式的思想基础是多因果流行病学(包括中医温病学)思维模式,不仅有自然(生物学)属性还有社会属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不仅有生物因素,更有心理、社会、生态、经济等因素以及生活方式、精神心理因素等,都和人的健康有关。
  3.在实践中培养
  基于中医药教育实践性强这一特点,必须在中医药各个教育环节重视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对于创新型高级中医药人才,要特别加强学生临床思维创新能力培养。中医从学徒到中医药高等院校教育一直强调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古今中外有名望的中医都是从临床上积累经验,从而得到病人称赞和社会认可,所以继承临床经验是培养创新型中医药人才的底盘。
  4.在实践中创新
  在实践中提高思维能力应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中医药在实践中求发展,离开了临床实践就无从更多理解、掌握、提高中医药理论。中医的生理学理论大多是从临床病变中反证而得来的,离开中医临床实际是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中医药学的,更谈不上用以指导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5.打破传统课程设置界限
  传统式的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普通基础课、医学基础课、临床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等7个组成部分,教学计划所列的各门课程设置也是围绕7个部分内容和教材编写。时代在发展,科学技术在前进,人们的思维方式在变革,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已远远不能适应。应加强对创新型中医药人才的智能培养,以及创新能力、自学能力、研究能力、思维能力、掌握各种知识内在联系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使学生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创新性运用。因此,对基础课的设置应加以充实和改造。
  6.多层面知识结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源泉
  创新型中医药人才应该具备以下主要的知识结构:
  ①系统掌握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和临床医药理论的实践技能;②掌握与中医药有关的现代化的科学技术;  ③掌握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以及开发创新思维的能力;  ④掌握中西医结合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技能;⑤掌握具有阅读中医药古典医籍能力,以挖掘中医药宝库;⑥具有中医药科研设计能力及论文写作能力。


文章录入:管理员    责任编辑:5jw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www.wujue.com 版权所有:中医五绝网 联系电话:0312—3901862 邮编:072761 支持单位:涿州市五绝指针疗法研究所

    电子信箱:webmaster@wujue.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信息产业 冀ICP备1102333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医;某些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共享资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