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医本科教学的几点建议
金杰 陈海燕 于浩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近年来中医院校学生中医观念淡薄,中医基础不够扎实,由此导致中医技能下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为改变这一现状,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工作。
中医为主的办学思路不动摇
中医是独立于西医之外的一种医学模式,近百年来,虽然西医学在世界、在中国都有很大发展,但它仍不是尽善尽美的。中医在中国已经存在数千年,虽然它也有不足之处,但中医对许多疾病具有显著的疗效,具有西医不可替代的作用。世界上虽然许多国家都曾经或仍然存在传统医学,但是却没有一个国家的传统医学像中医这样体系完整、理论丰富、疗效显著、从业者众多。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并存的中国医疗体系,已成为世界医疗模式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中医能够延续至今,临床疗效是生命线,而好的临床疗效必须以扎实的理论作基础。也就是说要想让同学们将来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技能,就必须让他们掌握扎实的中医理论。这就要求学校把中医理论课尤其是中医经典课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上予以充分的重视。而实际情况是目前一些院校已将四大经典课改为考查课,中医课时减少,西医课时增加。我们一定要清楚,我们办的是中医院校,中西医结合是以中医为主的中西医结合,否则就本末倒置了。
加强中医基本功训练
虽然说中医基本功有很多,但是以经典、方剂等为主要对象的“背诵的功夫”是非常重要的。在本科阶段虽然对有些条文、方剂的理解、运用还有一定困难,但是在今后工作中随着经验的积累,对中医理论和经典的理解和运用会逐步得心应手。中医讲究悟性,就是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对以往不理解、不会运用的条文,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了。但这里讲的悟性是有前提的,即事先你已经将经典条文背在脑子里,再与临床结合,才能有所感悟,否则脑子里一片空白,结合什么?又感悟什么?
年轻时代的精力和记忆力是一生中最佳的阶段,在这一时期,多吃些苦,多下些功夫,多背诵一些经典、中药、方剂,将会受益终生,会为日后更好地从事临床工作带来莫大的益处。一些近现代的名中医如岳美中、蒲辅周等都在年轻时刻苦研读,背诵了大量的经典著作,加上日后的临床实践磨练,才成为一代名医的。
西医课程作为补充
就目前医疗技术和医疗环境而言,中医院校学生不学一些必须的西医知识,也不能胜任今后的临床工作。
按照目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病案管理规范,门诊、住院病人都是中西医双重诊断,这一切都要求中医必须具备最基本的西医基础知识,要求中医院校必须设置一些西医课程。同时必须掌握的西医知识对于医生诊断疾病、判断预后非常有帮助。这就产生一个问题,西医课程到底应该安排多少才算适合?笔者认为中医院校课程设置应该是中医为主,西医为辅。西医课程的设置应该是以基础的、必须掌握的知识为主。比如影像诊断解剖是基础,应重点讲解解剖学,当年文革前毕业的大学生根本就没有学过CT,更没有学过MRI,但现在还不是照样看CT片、MRI片,这就是一个标和本的问题。解剖是本,是基础,CT、MRI是标,是应用,基础学习好了,按照目前医学教育是终生继续学习的模式,可以放在继续教育的过程中解决。这样将西医课程设定在一个掌握基础的水平上,就可以较多地安排学生进行中医课程学习了。
尽快完成从理论到技能的转化
中医由于自身特点的原因,较西医具有更强的实践性,中医院校毕业生一般也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完成由理论到临床的飞跃,为加快这一转化过程,要求学校尽可能多地安排临床实践,让学生尽早地接触临床,增加感性认识,比如多安排课间见习,临床课可以在附属医院病区进行讲解,代课教师要有临床经验,在理论讲解时多为学生讲解典型病例,让学生对典型病种、证型先有一个感性认识,然后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再知常达变。
相信如果能够按照上述模式培养中医学生,使他们既具有坚定的中医信念,又具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又掌握必要的西医知识作为补充和辅助,又能大量地接触临床实践,他们一定能尽快成为精中医、通西医的中西医结合优秀人才。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 绿色通道
- 精彩推荐
- 最新推荐
[经验交流]胡思荣论治咳嗽经验 09-23 [报刊简介][图文]《中医健康养生》杂志简介 09-16 [学术争鸣]“厥阴”由来探秘 09-03 [中医视点]别用分型治疗取代辨证论治 09-02 [中医视点]中医医疗行为须构建评价体系 08-31 [中医视点]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中医… 08-31 [中医视点]继承创新是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的… 07-23 [学术争鸣]中医学术:从毒论治皮肤病 07-14 [中医教育]发挥专长优势 培养多元人才 07-12 [经验交流]孙浩经方治小儿咳嗽经验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