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创新结合推动中医药学发展第 4 页
什么是“创新”
创新是对固有理论、技术、运用范畴等方面的改进
所谓“创新”,具有变革、更新、改变等义,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的有别于常规的见解,其产生需要利用现有的知识与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为满足理想化需要或满足社会需求,而进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并能获得有益效果的行为。在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创新”表现为对固有理论、技术、运用范畴等方面的改进。创新的发生,往往是由于在临床中出现了新的生理病理现象,而这一现象不能被当时的概念内涵完整地阐释出来。因此,“创新”是临床实践的需要,亦是中医药学继续发展的需要,是中医药学解决新问题,产生新理论、新观点的重要途径。
创新在理论、诊疗技术以及临床实践中的体现
创新是中医药理论体系发展演变的另一主要形式。中医药学数千年的发展过程,某一些范畴体现出的“创新”样式,其内涵被不断的更新与改进,并逐渐丰富。这些表现为“创新”的中医药理论体系范畴,散在于中医药学理论、诊疗技术以及临床实践等各个方面。
在中医药理论体系发展演变过程中,理论创新在理论的各个层面都有体现。在阴阳观念的指导下,三阴三阳理论的提出就是在“一阴一阳”以及“太少阴阳”基础之上的一种创新。《黄帝内经》中根据阴阳之气的多少,对阴阳进行了量的划分。《素问·天元纪大论》中云:“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而三阴三阳被广泛用于经络系统、五运六气、开阖枢等理论中。描述脏腑功能中的某些概念内涵也体现出了“创新”。以“肝主疏泄”为例,在《黄帝内经》中,关于疏泄仅见于《素问·五常政大论》,原文为“土疏泄,苍气达”,是对肝脾之间关系的描述。自《黄帝内经》以降,“疏泄”一词很少被提及。金元时期,朱丹溪的相火论中,阐发了对其新的认识。相火论中“肝司疏泄”与“肾司闭藏”是成对出现的,而“肝司疏泄”是指肝对生殖之精的疏泄作用,形成了肝肾对举的状态。至清代《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中,“肝”才与“疏泄”独立对应。自此以后,产生了肝对水液、饮食、胆汁、气机的疏泄,使其被广泛地运用于对各种生理病理现象的解释。由此,体现了历代医家对这一概念内涵的不断创新。在病因理论中,后世医家对《黄帝内经》进行了拓展,体现了“创新”过程。仅以《诸病源候论》为例,该书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乖戾之气”说,解释了为什么某些疾病具有“多相染易”的特征。除此之外的“流注”说、“虫病”说、“禀性致病”说等等都是对病因理论的创新。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 绿色通道
- 精彩推荐
- 最新推荐
[经验交流]胡思荣论治咳嗽经验 09-23 [报刊简介][图文]《中医健康养生》杂志简介 09-16 [学术争鸣]“厥阴”由来探秘 09-03 [中医视点]别用分型治疗取代辨证论治 09-02 [中医视点]中医医疗行为须构建评价体系 08-31 [中医视点]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中医… 08-31 [中医视点]继承创新是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的… 07-23 [学术争鸣]中医学术:从毒论治皮肤病 07-14 [中医教育]发挥专长优势 培养多元人才 07-12 [经验交流]孙浩经方治小儿咳嗽经验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