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创新结合推动中医药学发展第 5 页
在中医的诊疗技术、技能方面,也体现了中医药理论体系发展的创新样式。以诊脉方法为例,《黄帝内经》中记载了脏腑经络遍诊法、全身三部九候法、人迎寸口诊脉法、寸口脉法等多种脉法,但对于寸口脉的分位等,并不明确。直至《难经》才完善了“独取寸口法”。《难经》运用《黄帝内经》中“天、地、人”的象思维方式,将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再分为浮、中、沉三种取脉方法,形成三部九候分属脏腑的寸口脉法。这使得“独取寸口”脉法不断完善,是中医技术、技能方面创新的代表。在疾病的辨证方法中,亦体现了创新。如《伤寒论》中的对于外感病的六经辨证、《金匮要略》对内伤杂病的脏腑经络辨证、温病学派提出的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等都是辨证方法的创新,而官修著作《医宗金鉴》则总结确立了八纲辨证的统领地位。
在临床实践方面,“创新”也随处可见。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源自《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最初的六经辨证,主要用于对外感疾病的诊疗,是对《黄帝内经》中疾病辨证的一种革命。而在后世的发展过程中,医者又逐渐将其应用于内伤杂病的诊疗中,尤其是其辨证体系当中的“经方”已经不局限于外感病的治疗。除此之外,清代王清任,对于瘀血论及活血逐瘀方剂的应用,亦是在临证方面的创新。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影响中医药理论体系“创新”的因素
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创新”是历代医家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其产生的原因包含了社会、科学技术、临床需求以及医家的知识结构各个方面。其中最为主要的应当是临床实践的需求。当现有的理论、技术不能够满足临床的需求时,这些原有的理论、技术等等就会发生改进。改进的过程可能是将内容进行丰富,也可能存在将其不合理的部分消磨,使其更加方便简易、清晰明了地指导临床实践。因此,在中医药理论体系发展演进的过程中,临床实践是创新的根本推动力。
医家对中医药学的创新起到了主体作用。在中医药学中每一次创新,都是由医家完成的,无论是理论、技术还是临床的创新,都是在医家不断揣摩、体悟中进行的。由于医家的阅历、学识、世界观、价值观、创新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产生出中医药各种各样的学术流派和新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医家影响了“创新”的方向与状况。因此,医家成为“创新”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
除此之外,社会的需求亦是“创新”发展的动力,如社会的发展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促使对医学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而科学技术与外来文化、地域环境等等都是影响中医药理论体系“创新”的因素。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 绿色通道
- 精彩推荐
- 最新推荐
[经验交流]胡思荣论治咳嗽经验 09-23 [报刊简介][图文]《中医健康养生》杂志简介 09-16 [学术争鸣]“厥阴”由来探秘 09-03 [中医视点]别用分型治疗取代辨证论治 09-02 [中医视点]中医医疗行为须构建评价体系 08-31 [中医视点]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中医… 08-31 [中医视点]继承创新是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的… 07-23 [学术争鸣]中医学术:从毒论治皮肤病 07-14 [中医教育]发挥专长优势 培养多元人才 07-12 [经验交流]孙浩经方治小儿咳嗽经验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