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繁體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五绝网 >> 报刊文摘 >> 中医视点 >> 正文

传承与创新结合推动中医药学发展第 5 页

www.wujue.com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4-11 17:03:03

    在中医的诊疗技术、技能方面,也体现了中医药理论体系发展的创新样式。以诊脉方法为例,《黄帝内经》中记载了脏腑经络遍诊法、全身三部九候法、人迎寸口诊脉法、寸口脉法等多种脉法,但对于寸口脉的分位等,并不明确。直至《难经》才完善了“独取寸口法”。《难经》运用《黄帝内经》中“天、地、人”的象思维方式,将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再分为浮、中、沉三种取脉方法,形成三部九候分属脏腑的寸口脉法。这使得“独取寸口”脉法不断完善,是中医技术、技能方面创新的代表。在疾病的辨证方法中,亦体现了创新。如《伤寒论》中的对于外感病的六经辨证、《金匮要略》对内伤杂病的脏腑经络辨证、温病学派提出的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等都是辨证方法的创新,而官修著作《医宗金鉴》则总结确立了八纲辨证的统领地位。

    在临床实践方面,“创新”也随处可见。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源自《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最初的六经辨证,主要用于对外感疾病的诊疗,是对《黄帝内经》中疾病辨证的一种革命。而在后世的发展过程中,医者又逐渐将其应用于内伤杂病的诊疗中,尤其是其辨证体系当中的“经方”已经不局限于外感病的治疗。除此之外,清代王清任,对于瘀血论及活血逐瘀方剂的应用,亦是在临证方面的创新。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影响中医药理论体系“创新”的因素

    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创新”是历代医家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其产生的原因包含了社会、科学技术、临床需求以及医家的知识结构各个方面。其中最为主要的应当是临床实践的需求。当现有的理论、技术不能够满足临床的需求时,这些原有的理论、技术等等就会发生改进。改进的过程可能是将内容进行丰富,也可能存在将其不合理的部分消磨,使其更加方便简易、清晰明了地指导临床实践。因此,在中医药理论体系发展演进的过程中,临床实践是创新的根本推动力。

    医家对中医药学的创新起到了主体作用。在中医药学中每一次创新,都是由医家完成的,无论是理论、技术还是临床的创新,都是在医家不断揣摩、体悟中进行的。由于医家的阅历、学识、世界观、价值观、创新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产生出中医药各种各样的学术流派和新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医家影响了“创新”的方向与状况。因此,医家成为“创新”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

    除此之外,社会的需求亦是“创新”发展的动力,如社会的发展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促使对医学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而科学技术与外来文化、地域环境等等都是影响中医药理论体系“创新”的因素。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文章录入:管理员    责任编辑:5jw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www.wujue.com 版权所有:中医五绝网 联系电话:0312—3901862 邮编:072761 支持单位:涿州市五绝指针疗法研究所

    电子信箱:webmaster@wujue.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信息产业 冀ICP备1102333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医;某些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共享资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