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纯中医,还是新中医?
□ 常 宇 本报记者
我们到底是要培养传统的“纯正中医”还是要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新中医”,这是中医教育绕不开的结。有人对现今中医教育的一个不满就是,当前的中医人才培养丢弃了传统,严重西化。很多中青年中医,没有真正掌握中医的精髓,临床经验欠缺,对中医信心不够。现在的中医药人才大量时间在学西医知识;注重实验,轻视临床;重西医概念,轻中医特色。一些人指出:在很多中医高等院校中,中医课程和西医课程的比例为“四六开”、“三七开”甚至“二八开”,其中小部分时间是学中医,大部分时间在学西医。
对此,多年担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处长的翟双庆教授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纯中医与新中医——挣扎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
翟双庆认为,从中医药发展历史来看,中医药学科并不是封闭保守的,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她的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均汲取了当时先进的思想与科学技术。社会发展到今天,若将现代科学技术及其他有关学科内容完全拒之门外,或都不去了解,很难令人想象。由于目前大多数医院希望聘用具备较多西医知识的临床人才,如果中医药教育机构培养较多纯正的中医药人才,就会造成纯中医人才难以就业的困境。但是,如果中医药院校学习西医内容偏多,就会失去其中医的特色。因此,人才培养也陷入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这其实与社会环境有密切关系。
我们知道,现代社会中的中医医院已经远非传统意义上的中医诊所所能比较,其所拥有的急诊抢救、病房中仪器设备、检查手段大多与西医有关,所以对中医院校学生的就业要求与传统意义上的“纯中医”就有很大差别,纯中医的人才能否找到接收单位,能否胜任现代化病房的工作,能够保证对一些急症处理不出医疗事故,即使是开个体诊所的话,这样的纯中医在工作一年后,是否能通过医师资格的考试,这都是很现实的问题。
高等中医教育课程设置,以中医为主体,同时开设西医课程作为辅助,丰富中医专业知识结构,多学科协作,协调发展,在医学实践中相互渗透,共同提高。有一些人对中医教育表示不理解,认为中医人才的培养丢弃了传统,变得中不中,西不西了。其实这与中医药事业自身发展有关,也与现今大环境的诸多因素都有关,我们还希望现代社会给中医师提供生存环境和成长机会都能宽松一些。
◆社会环境与需求——影响新中医培养的目标
翟双庆说,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是为社会服务。目前,国内的中医院建设大多参照西医院,病名诊断、医疗规范、医事纠纷、医疗事故鉴定都按照西医的规则,职称、论文、临床能力考评,都涉及到西医水平;而大多数中医门诊部、中医诊所又不在医保之列。这种状况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必须对西医知识有一定了解,所以当前各中医院校的培养目标都是“以中医药为主,同时掌握必要的西医知识”。在高校教育机制中,实际上形成了一种“以中医为主,西医为辅”的局面。
现行医疗模式中,综合医院中医科、中医门诊部、中医诊所还保持着中医特色,但学生去这些地方就业,制度与政策保障、生存条件、人才成长环境等并非健全与完善,尚未形成吸引中医学生就业的引力,当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院校教育。
我们不希望毕业的学生,面临着被社会淘汰的危险,而现在政策的导向很明确:职称、科研、临床能力考评,都涉及到西医水平,对中医的要求反而不明确,使中医无形中倒向西医。学生们即使在校园里西医课程学得不多,那么工作以后也得“恶补”一番。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 绿色通道
- 精彩推荐
- 最新推荐
[经验交流]胡思荣论治咳嗽经验 09-23 [报刊简介][图文]《中医健康养生》杂志简介 09-16 [学术争鸣]“厥阴”由来探秘 09-03 [中医视点]别用分型治疗取代辨证论治 09-02 [中医视点]中医医疗行为须构建评价体系 08-31 [中医视点]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中医… 08-31 [中医视点]继承创新是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的… 07-23 [学术争鸣]中医学术:从毒论治皮肤病 07-14 [中医教育]发挥专长优势 培养多元人才 07-12 [经验交流]孙浩经方治小儿咳嗽经验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