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临床 促进中医外科学术创新第 3 页
综上所述,中医外科学手术起源于原始社会,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于秦汉隋唐时期,宋代以后则更加成熟。但需要特别提及的是,至宋以后,中医外科手术没能得到系统的发展完善。当时的医家更倡导“取类比象”、“有诸内必形诸于外”、“外病内治”,对于外科疾病越来越强调整体治疗,内治特征明显,汤药以及针灸等非手术的外治疗法成为主流,较少涉及颅脑及胸腹腔等内脏的外科大手术,致使外科手术技术的发展受到空前的制约,中医外科学也逐步形成了以整体观等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中医药内外结合为主要治疗方法(不以手术方法为主)、以人体体表症状为主的外科疾病为主要诊治范围的一门临床主干学科。
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医学作为经济文化扩张的重要内容进入中国,西医外科自此在中国出现。科学技术的落后,加上传统道德观(如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有所损伤)反对手术、解剖,中医理论体系自身限制(如整体观)以及古代医界技术保密风气等,诸多因素限制了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加之外科手术的重要基础学科如麻醉学、解剖学等没有发展成为中医学的一个独立的学科,致使中医外科手术一直停留在切开疗法、烙法、砭镰、挂线、结扎等浅表手术的层次。而主要以手术方法治疗疾病的西医外科学在16世纪后由于欧洲的文艺复兴,先后解决了解剖、麻醉、止血、感染、疼痛等难题,其学科发展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时代。当代,由于计算机技术以及生物技术等学科的飞跃发展,内镜、腹腔镜、机器人手术、克隆技术等新的技术手段不断问世,西医外科学进入了崭新的时代,中医外科手术水平与之形成了巨大的差距。
影响中医外科学发展因素
受到疾病谱改变、分科细化、传统外治药物及外治技术应用减少的影响,中医外科的生存空间明显缩小,一些医院没有将“中医外科”作为常规科室设置,加之外科医师工作强度大,经济效益不显著,导致专业队伍分散,从事中医外科学的人员流失严重,学术思维淡化,学术理论发展缓慢。
中医外科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曾经以其先进的医学理论体系和技术手段而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时至今日,其发展却步履维艰。主要原因如下。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 绿色通道
- 精彩推荐
- 最新推荐
[经验交流]胡思荣论治咳嗽经验 09-23 [报刊简介][图文]《中医健康养生》杂志简介 09-16 [学术争鸣]“厥阴”由来探秘 09-03 [中医视点]别用分型治疗取代辨证论治 09-02 [中医视点]中医医疗行为须构建评价体系 08-31 [中医视点]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中医… 08-31 [中医视点]继承创新是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的… 07-23 [学术争鸣]中医学术:从毒论治皮肤病 07-14 [中医教育]发挥专长优势 培养多元人才 07-12 [经验交流]孙浩经方治小儿咳嗽经验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