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临床 促进中医外科学术创新第 4 页
疾病谱变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及影响健康的因素也较以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如饮食结构的改变、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等,使得外科的疾病谱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传统的疮疡病发病率有所减少,但周围血管疾病、乳腺疾病、甲状腺疾病、糖尿病、痛风、肿瘤、各种创伤以及各种手术后窦道、瘘管的发病率却有增无减。由于对许多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治规律等系统认识相对不足,在中医理论研究方面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治疗疾病的新方法及新技术不够丰富,影响疗效进一步提高。
分科细化
由于有突出优势特色的肛肠科、皮肤科、乳腺科、周围血管科、泌尿科等相继从传统的“中医外科”中分化独立,中医外科的临床生存空间逐渐缩小,加上疾病谱的改变,中医外科成了一个“大而空”的骨架。在许多医疗机构中,以普通外科代替中医外科,以三级学科代替中医外科,导致“中医外科”名存实亡或仅只有教研室意义上的“中医外科”。同时,在医院临床科室的设置中,单独的“中医外科”不多,在三级医院更是凤毛麟角,在二级医院及基层医院则基本消失。越来越多的患者认为外科和手术就是西医的专利,而不知道中医还有外科、中医还能做手术,更不知道中医外科的治疗手段和方法。
医院“西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加之价格、机制及体制等原因,各家医院都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有关的政策和法规也限制了自制制剂、升丹制剂、动物类药物的使用,导致中医外科执业范围的局限,加上医疗纠纷鉴定的“西医化”等,致使中医医师在工作中多以西医的模式和思维诊治疾病,中医特色优势却不断淡化。同时,由于中医外科外用制剂及外治特色技术的收费低廉,加之劳动强度大,对医院、科室的经济贡献度小,其生存和发展的压力更显沉重。效益压倒特色,当然严重影响中医外科特有的外治治疗手段和药物使用。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 绿色通道
- 精彩推荐
- 最新推荐
[经验交流]胡思荣论治咳嗽经验 09-23 [报刊简介][图文]《中医健康养生》杂志简介 09-16 [学术争鸣]“厥阴”由来探秘 09-03 [中医视点]别用分型治疗取代辨证论治 09-02 [中医视点]中医医疗行为须构建评价体系 08-31 [中医视点]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中医… 08-31 [中医视点]继承创新是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的… 07-23 [学术争鸣]中医学术:从毒论治皮肤病 07-14 [中医教育]发挥专长优势 培养多元人才 07-12 [经验交流]孙浩经方治小儿咳嗽经验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