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繁體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五绝网 >> 古籍文献 >> 中医古籍 >> 温病条辨 >> 正文

第四章 下焦篇第 9 页

www.wujue.com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3-19 12:24:34

         八、寒湿
    42湿之为物也,在天之阳时为雨露,阴时为霜雪,在山为泉,在川为水,包含於土中者为湿。其在人身也:上焦与肺合,中焦与脾合,其流於下焦也,与少阴癸水合。
      此统举湿在天地人身之大纲。异出同源,以明土为杂气,水为天一所生,无处不合者也。
      上焦於肺合者,肺主太阴湿土之气,肺病湿则气不得化,有  雾之象,向之火制金者,今反水克火矣。故肺病而心亦病也。观素问寒水司天之年,则曰阳气不令,湿土司天之年,则曰阳光不治自知,故上焦一以开肺气,救心阳为治。
      中焦与脾合者,脾主湿土之质,为受湿之区,故中焦湿证最多,脾与胃为夫妻,脾病而胃不能独治,再胃之脏象为土,土恶湿也。故开沟渠,运中阳,崇刚土,作堤防之治,悉载中焦。
      上中不治,其势必流於下焦,易曰水流湿。
素问曰「湿伤於下」下焦乃少阴癸水,湿之质即水也。焉得不与肾水相合。
吾见湿流下焦,邪水旺一分,正水反亏一分,正愈亏而邪愈旺,不可为矣。
      夫肾之真水,生於一阳,坎中满也。故治少阴之湿,一以护肾阳,使火能生土为主,肾与膀胱为夫妻,泄膀胱之积,水从下治,亦所以安肾中真阳也。
脾为肾之上游,升脾阳从上治,亦所以使水不没肾中真阳也。其病厥阴也奈何。
盖水能生木,水太过木反不生,木无生气,自失其疏泄之任,经有风湿交争,风不胜湿之文,可知湿土太过,则风木亦有不胜之时,故治厥阴之湿,以复其风木之本性,使能疏泄为主也。
      本论原以温热为主,而类及於四时杂感,以未元以求,不明仲景伤寒一书,专为伤寒而设,乃以伤寒一书,应四时无穷之变,殊不合拍,遂至人着一书,而悉以伤寒名书,陶氏则以一人而屡着伤寒书,且多立妄诞不经名色,使後世学者,如行昏雾之中,渺不自觉其身之坠於渊也。今胪列四时杂感,春温夏热,长夏暑湿,秋燥冬寒,得其要领,效如反掌。夫春温夏热秋燥,所伤皆阴液也。
学者苟能时时预护,处处堤防,岂复有精竭人亡虑,伤寒所伤者阳气也,学者诚能保护得法,自无寒化热而伤阴,水负火而难救之虞,即使有受伤处,临证者知何者当护阳,何者当救阴,何者当先护阳,何者当救阴,因端竟委,可备知终始,而超道妙之迪,瑭所以三致意者,乃在湿温一证,盖土为杂气,寄旺四时,藏垢纳污,无所不受,其间错综变化,不可枚举。其在上焦也,如伤寒。
其在下焦也,如内伤。其在中焦也,或如外感,或如内伤。至人之受病也,亦有外感,亦有内伤,使学者心摇目眩,无从捉摸,其变证也,则有湿痹水气,咳嗽痰饮,黄汗黄痹,肿胀疟疾,痢疾淋症带症,便血疝气痔疮痈脓等证,较之风火燥寒四门之中,倍而又倍,苟非条分缕析,体贴入微,未有不张冠李载者。
      汪按近代俗医,皆以伤寒法治温热暑燥,入手妄用表散,末後又误认虚劳,妄行补阴补阳,以至生民夭枉,此书所为作也,若湿温之症,则又不然,世有粗工,稍知热病,一遇湿温,亦以温热之法施之,较之误认温热为伤寒者,厥罪惟均,盖湿温一症,半阴半阳,其反复变迁,不可穷极,而又    粘腻,不以伤寒之一表即解,温热之一清即愈,施治之法,万绪千端,无容一毫执着,篇中所述,亦  举其一隅,学者务宜勤求古训,精研理气,而後能贯通融会,泛应不穷。经云「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是在潜心深造者矣。
    43湿久不治,伏足少阴,舌白身痛,足跗浮肿,鹿附汤主之。
      湿伏少阴,故以鹿茸补督脉之阳,督脉根於少阴,所为八脉丽於肝肾也。
督脉总督诸阳,此阳一升,则诸阳听令。
      附子补肾中真阳,通行十二经。
      佐之以菟丝,凭空行气,而升发少阴,则身痛可休。
      独以一味草果,温太阴独胜之寒,以醒脾阳,则地气上蒸,天气之白苔可除,且草果子也,凡子皆达下焦。
      以茯苓淡渗,佐附子开膀胱,小便得利,而跗肿可愈矣。
    ”鹿附汤方苦辛咸法。
鹿茸”五钱、附子”三钱、草果”一钱、菟丝子”三钱、茯苓”五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渣再煮一杯服。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文章录入:中医五绝网    责任编辑:5jw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www.wujue.com 版权所有:中医五绝网 联系电话:0312—3901862 邮编:072761 支持单位:涿州市五绝指针疗法研究所

    电子信箱:webmaster@wujue.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信息产业 冀ICP备1102333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医;某些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共享资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本站删除!